“传奇的落幕?难道说你有郑和葬处的线索?”
这个疑问迅速引起会场内一片哗然。
明朝郑和七下大西洋的事迹在华夏广为人知,是古代华夏史上首次由中原王朝大规模组织的官方大航海活动,比西方足足早半个多世纪,其航程之远及船队规模之大,实属罕见。
虽然人们不一定知道七下西洋涉及的具体国家或活动,但历史课本上的只言片语还是给广大学生留下一点印象。
很多人说,英雄,不问出处。
但很多人没留意到,传奇,无问归宿。
一个人一生有那么一件事或一瞬间能载入史册永留后世,就是传奇,但人们茶余饭后往往不怎么关心传奇是如何落幕的。
关于郑和之死,《明史·郑和传》的记载十分模糊。学者郑鹤声、郑一钧提出的“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”的说法,得到较多接受。
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该说所依据的《非幻庵香火圣像记》内容错乱残缺,且该说对相关文字也有误读,指出据《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》,在第七次下西洋中出使古里国的只是副使洪保,郑和并未前往。
与此相关,还存在关于郑和葬处的争议。
郑和墓位于南京江宁区牛首山南麓。
宣德八年(1433年),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在印度古里病逝。
清代同治年间的《上江两县志》记载,郑和被宣德帝赐葬于南京牛首山。
但也有学者认为牛首山墓只是衣冠冢,甚至有学者认为郑和葬在牛首山宏觉寺塔地宫里,迄今莫衷一是。
刚刚黎峰说这块残破的黑石碑记录了传奇的归宿,难道它上面记载了葬处的蛛丝马迹?
毫无疑问,其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将极为惊人。
这是一个交流会,一个以物易物的交流会,在场人士的心跳渐渐加快。
在议论和喧哗持续一段时间后,黎峰轻咳一声,全场目光迅速聚集在他身上。
黎峰好整以暇道:“郑和下西洋七次都到过的而且每次首站是占城,越南的西贡地区,即我们现在脚下的土地,现称胡志明市。”
“郑和每次抵达占城占城国王都要头戴三山金花冠,身披锦花手巾,腰挂八宝方带,骑着大象,率领大小官员、酋长五百多人,身穿节日盛装,载歌载舞到码头上夹道欢迎。”黎峰目露敬仰与羡慕的神色娓娓道来。
“据历史记载,身位天朝上邦的大使,且是大明官方大航海项目的负责人,郑和总揽下西游大航海事宜的重权。航行期间,郑和的私章代表着最高等级的权力。”黎峰操控镜头放大石碑正下方的印章刻印。
“正文部分有诸多损毁,但从可见的只言片语中来看,这块石碑是原碑的一部分,上面记载的是墓志铭,郑和的墓志铭,而且保有郑和的私章印刻。”
此话一出,全场躁动。
“为什么私章要刻在石碑上?”知识储备用在美妆上的考古专业小野猫毕业生低声说着,看起来像是自我疑问,但眼神却是瞟向身旁的朱沿。
想问就直接问嘛,搁那装啥呢?朱沿心里吐槽。
“这是越南后黎朝时期皇家贵族的传统,一些占城古物的石碑会用这种私章镌刻的形式记录重大事宜。”朱沿解释道。
“还行,你的基础蛮扎实的,虽然我没问你也知道。”范枫画平淡地移开眼。
你的傲娇可真还行,朱沿撇撇嘴没理她。
台上,黎峰继续着自己的发言,“我们将铭文扩印出来,交由本地专业的鉴定机构检验,证实铭文字体和书写格式,与同时期的王族铭文极其相似。”
墙上几部显示屏切换出多张保存博物馆里的石碑图片,场内众人各自对照着,纷纷点头。
“郑和的私章早已视传,这些是我们从各地收集到保有郑和印章的卷轴的图片,对比可见石碑上的印章和这些卷轴上的图案大致相同,由此我们推断石碑上的印章与郑和私章基本一致”黎峰调出本地机构的检测结果。
虽然检测证书上都是越南语和英文,但他的结论让场内不少人的呼吸急促几分。
“这些证据……不能算正面证据吧……”场内有个声音轻轻响起,说完那人有点不自在地扭头看向别处。